http://m.ce.cn/ttt/201805/30/t20180530_29279646.shtml
作者同龄人,在同龄人里面,算非常优秀的。可惜啊,早逝。文章写的好坏,不重要,写的比较朴实。她描述的是30年前农村一些生活场景,农村生活过的孩子可能写不出类似的文字,但多少会有些感悟。
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回忆过去,有种说法叫忆苦思甜,其实当时不见得苦。因为几十年前,你没有甜的参照物。身边都是苦的人群,也就不见得苦。比如30年前,我们那时候不是卖米,是上隔家七八里地的镇上,卖自家鸡下的鸡蛋,自己菜园或者田里种的土豆,豇豆啥的。卖稻谷的话,也卖,米贩子通常开车下乡收购,不用农民上街卖。
那个时候,农民上街卖点自家产的东西,补贴家用,手里有个灵活用钱,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印象中,有一次,大概8岁左右,刚学会加减法吧,乘法还不大会的样子,我妈上街卖鸡蛋,特意喊上我呢,我就是我妈的财务,算账的,对账的。我妈怕人多,慌了,帐算不过来,其实就估计不到100个鸡蛋吧。有人来买鸡蛋,说下要多少个,online casino我赶紧在妈身后,在地上比划比划,大概多少钱,那时候一个鸡蛋估计几分钱吧,五分钱左右。我妈卖出鸡蛋的时候,会询问我,是不是这么多钱。殊不知,两个都是半斤对八两,居然上街把一篓子鸡蛋卖光了,至于到底钱有没有收错,也就不得而知了。
文中说的,为了几块钱,多十几里地,换个地方卖米,这个属实。我的父辈们,比如卖鸡蛋,卖土豆,本来可以直接在隔家七八里地的镇上卖掉。但是,为了卖个好价钱,有时候会多跑三四十里地,到县城卖鸡蛋,卖土豆。比如有时候攒够500个鸡蛋,去县城卖一下。听说我老爹一次去县城卖土豆,卖了几天才回来,好在县城有亲戚,有住的地方,我估计是不好卖,好卖应该当天去当天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