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我的观点是不建议农村的孩子,一路读到博士的,主要原因当然是一个字:穷。当然也有个例,那就是你认为你特别适合读书,而且认准了一个方向,也喜欢上学,也适应长期没钱的状态,而且不在乎世人的庸俗的看法。毕竟我们都是凡人,我们要在适合的年龄结婚生子,读硕士博士其实更适合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差的孩子,没有生活的压力,只求更上一层楼。
但是说上面一段话的时候,耳边又有另外一个声音,那就是万一我一路读到底,后面发财了呢。但是这种概率比较小。同龄人在工作,在赚钱,你在闷头读书,这个风险其实很高的。万一方向不对,这个机会成本还是非常高的。我们的父母等得了吗?你的父母看着别的小伙伴,该成家的成家了,赚钱的赚钱了,然后再看看你自己,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,真的很难坚持读下去的。除了早熟的一些人,在学校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很多人我想还是在工作中不断的锤炼自己,不断的提升,不断的改变,适应社会的发展。至少我在学校期间是浑浑噩噩的,虽然也在折腾,但是就没想过赚钱的事儿,搞的家里压力非常大。
回想下2002年我在广州郊区从化工厂上班,工作1年,不想干了,犹豫了几下,还是辞职去武汉,回学校周边租了一个房子,专门去备考。那时候征询家里的意见,我老爹的意见就是,别读书了,农村的孩子,家长盼星星盼月亮的,好不容易盼到你一个月能赚个2000块钱了。第一要务,其实是要把欠账给还了,虽然也没多少欠款,但是欠着别人,总是不好的。我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年的过年,手里存了2000块,是直接拿去还账了。在我大三的时候,我老爹其实是支持我考研的,但是我大三的时候,真不想读书了。后面是随大流,一个班30来个人,其中有大概1半的同学说要考研,其中也有我一个。本科机械,但是工程制图玩不转,异想天开的想跨专业考研,在大一的时候,我在图书馆闭门造车,做各种自我暗示的测评,说我适合学企业管理。然后大四考研的时候,还真有勇气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企业管理。没考上是必然的,因为方法不对。
考研没考上,只能就业了。2002年那时候其实南下找的工作还是不错的,第一个工作干了1周,因为说的是1600,结果好像才800还是1200,感觉被欺骗了,倒是给解决广州户口。一周后,去广州人才市场,自己找了个工厂,线路板里面的排名还不错的美资企业,经理是香港人,然后全是大陆人的上万人的工厂,其实真不错,包吃包住,底薪虽然只有1300,但是加完班最多的时候估计有个2800,一个月休息2天的样子。如果一个月休息4天,估计有2400元。不要觉得才2400元,那时候广州天河的商品房估计是6000元1平,也有工厂的同事那时候在广州买房。就这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,其实已经很知足了。毕竟上班能赚钱了,起码自己能养活自己了。家长也看到了希望。常年累月的贫穷,终于舒缓了一口气。
工作了1年,攒了一点儿钱,当我手里有那么1万块的时候,辞掉了工作,说要去考研。家里不支持,其实也有不支持的道理。只是那时候我一根筋,是听不见任何意见的。顾虑的最大原因,可能是万一考不上呢。然后再去找什么样的工作呢?侥幸的是,辞掉了工作,奋战4个月,居然考上了研究生,倒不是说脑子有多好使,完全是方法对路了,走了复习的捷径。
考上了和管理学沾边的专业,管理科学与工程,和我第一年执意要考的企业管理稍微有点儿差别。这个真是培养的是复合人才,只是我们学艺不精,其实也不能怪我们和教授们,怪只怪学的这个东西太杂了,然后毕业了就业其实还是有点难度的。管理科学与工程,横跨好几个学科,管理学,企业管理,项目管理,工程管理,经济学,数学,运筹学,计算机。同学们的本科专业也是五花八门,有本科本来就是企业管理的,会计的,也有物流管理的,机械的,数学的,经济的,计算机的,通信的,总之确实是个大杂烩。如果就知识面扩展来说,当然多多益善的。问题出在就业上面,毕业后傻眼了,我们的工作虽然可能随便挑一个高中生,给他培训几个月,他足以胜任本科硕士的工作,但是因为每年毕业这么多大学生,就业单位可选余地大,就业单位特别挑人,他会考虑你专业的连贯性。好像你啥都会点儿,你啥都不精,那企业真不敢要你。你看我本科机械,硕士管理,2个万精油,加起来就是不知所措,别说企业不敢要你,你自己都会犯迷糊。很多研究生的同学,其实找工作,还是靠本科专业。现在已经步入不惑之年,从事计算机相关。如果没有计算机网络,我还真想象不到,我到底适合干啥。
虽然我高考也不顺,也考了2次。但那都不是事儿。真正的不顺,其实是硕士毕业后。找不到方向啊。求职找了那么多单位,除了有几个大型企业垂青以外,但是年少无知,我拒绝了这些现在回头看很好的企业。然后瞎猫子逮了个死老鼠,本来没有路,自己走了一条路。其中艰辛,估计只有同行知道。
黄博士说的苦,其实读书阶段的苦,不算苦,除了没钱,生活困苦以外,至少精神还是富裕的。当然黄博士这个在年少时期,失去亲人,精神方面的打击是巨大的,能顺利读到博士,实属奇迹。我初中一个女同学,中考比我多考了5分,上的省邮电中专,没读高中,原因就是单亲家庭。我也来自农村,现在回头想想以前的日子,还是挺幸福的,也可能当时根本不觉得苦。比如我小学5年级,开始住宿生活,3天还是2天回一次家,那时候睡学校的木架子床,但是并不妨碍大家愉快的玩耍,我们经常在床上打闹,翻跟头儿。现在我依稀清晰的记得,在宿舍昏黄的灯光下,我在做着习题练习册。5年级6年级在另外一个镇上,大概10几里地,要跨过河沟,翻过山,多数情况下都是走路步行,几个小伙伴一起,一路玩,一路疯,遇到下雨天,可能到校了,学校已经上了2个小时课了。有一次我记得雨后河沟里面水好大,几个小伙伴挽着手过河,我感觉差点要被水冲走了。有一次河面结冰,有些胆大的孩子在冰面上行走,回头想想万一冰破裂了呢。
从小学5年级开始住宿生活,其实早已适应了带菜带米过集体生活。初中也是住宿,一个星期回一次家。高中是一个月回一次家,大学是半年回一次家。有些城里的同学,其实是到了大学阶段,有的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,才开始过我们那时候小学5年级开始的集体宿舍生活。倒不是说集体生活有多苦,相对来说,有条件的话,肯定家里舒服一些。我们那时候,学校上晚自习,是要点煤油灯的,煤油灯也是从家里带去的。五六年级那时候学校经常缺电,晚自习遇到没电的情况,那煤油灯点起来,昏黄的油灯下学习的场景,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不算苦,有时候停电,班主任还特意在讲台上读报纸打发下时光。因为当时就是这个条件,你周围的同学都是这个条件。反而现在回味起来,满脸的幸福。
相对来说,我学习还算刻苦的,尤其是小学阶段比较刻苦。比如小学1年级2年级,那时候学习差,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怎么办,点着蜡烛也要把作业写完。家长催了好几遍,睡吧,就是不睡,要把作业写完。记得二年级,一次去异地河南走亲戚,请了1个星期的假,我生怕学习拉下了,回来后返校。我把看门的师傅吓了一大跳,因为我到校太早了,别人8点到校的,我可能6点多还是7点就到校了,天还没完全亮,一个小不点儿,站在铁大门旁边,然后看门师傅发现了,我进到校园,然后再到教室门口等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也有接近1里的乡间下路,我那么小,中间还要经过水塘,我是如何做到一个人那么早到校的呢。小时候上学特别积极,天没亮就催我妈起来给我做饭,我要上学。初中的时候,离校8里地左右,家里没有自行车,磨了父母好久,家里卖了一车棉花,然后换了一辆自行车。高中其实生活不差,大学生活也勉强过得去,除了没钱谈恋爱以外,别的还好,当然这中间有父母竭尽全力的支撑。那时候家里供2个孩子读书,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,确实很难。后面我上了大学,妹妹上了中专没读高中,原因就是没钱,是怕2个大学生供不起。
黄博士的成功,其实是非常幸运的,最重要的是选对了一个方向,而且认准了计算机这个方向,这中间没有跨专业,而且是应用学科,不是文科,然后刚好赶上了计算机就业收入还不错的时机。而且中间没有经过就业阶段,直接硕博连读,等于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,其实是没有耽误的。但是这中间,要承受长期没钱的压力。他是孤儿,反而可能减少了家庭施加的压力。我们那时候估计听父母说的没钱,耳朵估计起茧子了。青春期的思想压力,可能比现在不惑的年龄思想压力更大。
再说说报考专业,你说20几年前的农村家长,知道报考什么专业?我当然更不知道报考啥专业了,我县城有个表哥,好像是大我一岁,他报考的全部是机械设计,那到我这了,我也是报考的清一色的机械设计。好像也不全是,我记得我报考了师范,没考上,后面调剂到可选的机械设计了,估计我机械设计专业填的多。结果悲剧了,我的语文数学英语可能比较好,物理化学一般,机械制图我看起来就发憷,头晕。我感觉我记忆力有遗传天赋,不过到了大学我才发现我记忆力不错,但是创造力肯定差很多。可能适合学文科。但是如果学文科的话,更悲剧了,就业难。那大学读出来如果收入不多,村里人会笑话的。
我们其实不应该只看到少数成功的例子,还有一些,可能还在苦苦挣扎中。尤其是文科的硕士,文科的博士,同样是上了20年左右的学。有的可能毕业就是失业。有的可能毕业收入可观。这就要问,我们上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?现实的说,你要成家,你要生活,生活水平要保持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,最终还是要通过就业获得报酬,实现价值。我们不能赤裸裸的说,我读书上学就是为了将来发大财。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,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,选择什么样的专业,自己适合什么专业,然后开足马力去钻研她,尽量的在某个领域做到专家级别。当然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,是大众教育,是打基础的阶段,在本科阶段,不可能钻研那么精。如果刚进大学的专业搞错了,我们一定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去投入最大的时间,在硕士博士阶段不能再错了。
写到最好,其实我自己也是自相矛盾的,农村的孩子如果不一路读到博士,中间还想再继续深造,其实很难了。比如我去年,我老二读幼儿园,读的大学幼儿园,我突发奇想,要不要我去读个博士,然后在高校工作?但是想想估计算了,读了博士又如何?读出来直接退休了,略表尴尬。要读书,还是要趁早,我当年辞掉工作去考研,最朴素的想法是刚毕业,学过的东西还没完全忘记,想趁热打铁,一鼓作气,再考一次。不然后面再捡起来复习,难度估计更大,比如工作个3-5年,有积蓄了,但是没有考研的想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