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几天,农村的孩子一路读到中科院计算机博士,然后博士毕业有一份好的工作,激起了很多农村学子的共鸣。虽然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,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但是总的来说,我们并不富裕。包括我们现在的70后80后,很多其实也是农村出来的。敢说出自己曾经贫穷的,其实现在混的还不错,要不然说自己穷,还真有点儿不好意思。中科院博士吃过的苦,主要还是家底儿太薄了,穷点儿不怕,只要父母在,孩子的心灵会有个依靠。
今天的主题,就是忆苦思甜,回忆下曾经的穷。
我本身是生于1978年腊月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我们其实是生活在美好的时代。我们的父辈,真叫穷。听我老爹说了他小时候的事儿,我老爹是生于1955年,他是怎么个穷呢?我老爹小学1年级,家里一把火,把家烧光了,那时候我老爹才8岁,晚上他步行20多里地,去找亲戚借钱,是我奶奶让我老爹去借钱的,我老爹是家里的长子,走了20多里地,钱没借到,房子烧了没地方住,怎么办。后面我奶奶哭了很多次,找到村里干部救济,勉强把土房子盖起来了。我儿时有记忆开始,我们住的就是土房子,那种窑洞的拱形门,但是不是窑洞。
我老爹小时候其实很聪明,听人家说算数什么的,比算盘算的还快。但是家里火灾,穷,没钱读书,只读到了小学1年级。和我老爹同龄的人,家里如果条件好的,如果多读了几年书的,在他们那个年代,混的都不错。我们虽然是农村的,但还是有几个县城的,镇上的亲戚。这些亲戚因为读书识字,工作相对较好,在县里镇里岗位不错。
我妈更不用说了,压根就没上过学,大字不识一个,可能会写自己的名字,三个字,但是我妈记忆力不错,关于记忆力,我可能遗传了我妈的好记性。吃的方面,我老爹说,小时候看人家吃蚕豆,吐的壳儿,真恨不得捡起来吃,说明我老爹那个时代,吃的方面也很匮乏。
前面交代我父母的背景,是想让大家知道我出生的一个大概情况,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诞生了。那个时候,大家其实都没有钱。贫富差距要说大的话,其实也挺大。比如80年代,我们村里开拖拉机的也可能是万元户。那时候我们村十几户人家,看电视都去他家看,因为就他家有电视,看上海滩什么的,都是在有电视的这家院子里看的。后面又过了几年,一直到我上小学,90年左右,我们家估计才看上电视,那12寸的黑白电视,是县里的亲戚淘汰下来的电视。一直到初中高中,电视可能换成14寸的,17寸的,还是一样县里亲戚淘汰的电视。
那时候钱从哪里来呢,农民,也就靠家里养几个鸡,生几个蛋,去镇上市场卖下,能卖几个钱呢。印象中,我上小学了,会算数了,可能是1年级,总之我算的也不太准。一次我妈上街去卖鸡蛋,非要喊上我,我妈因为没上过学,怕算错了,带上我壮壮胆,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我在鸡蛋篮子旁边,站在我妈身旁,用心的算着几个鸡蛋几个钱的样子。
后面我读初中后,老爹老妈学会了油炸果子,每年快过年的时候,寒冬腊月,熬夜油炸好这些果子,第二天上街去卖,能赚些学费。我懂事后也曾经和父母一起上街卖过油炸果子。心酸的是,一年生意特别好,好像那年赚了2000多,但是其中收到400元的假币。不过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辛苦是辛苦,现在依然能回想起一家人,在飘着雪花的冬夜,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。
如果单纯的是农村种地的,我想我的父母是无法供应2个孩子读书的,我是大学,我妹是中专。后面我老爹找到一个赚钱的方法,就是去废品回收点按斤买回来白纸等这种人家单位不要的,然后回家按本装订好,然后再卖给初中高中的学生,学生学习是需要草稿纸的,类似赚个整买零卖的差价。大概是从我初中一直卖到我大学毕业。其中辛苦可想而知。而且有的学校是不让外人进去卖东西的,经常遭到白眼和驱赶。我的父母就是为了给他儿子女儿挣点儿学费,太不容易了。有时候我老妈自己一个人也去卖草稿纸,她自己甚至不会算账,收多钱全凭学生们自觉给钱。
好在我读书的那时候学费不贵,1年级好像是1块钱学费,小学1年级到6年级,好像没怎么花钱。初中那时候我记得好像是1个星期给5块钱的零花钱。高中大概有个200元的开销。大学是1998年上的大学,大学大概是1个月300元的开销,到大三大四开销大了,可能300元不够用。但是就是这300元,当时家里供应其实有些吃力的。邮局的工作人员曾经问我老爹,为啥不一次多寄点钱给儿子用,我老爹苦笑,没有啊,如果有,也不用按月去镇上邮局给我寄钱了,在此特别感谢家里父母的支持,在用钱方面,只要家里有,真没亏待过我。邻居家的孩子,曾经因为几块钱的学费交不起,后面辍学了,我的父母就算手头紧张,也不会让孩子为难,就算借,也要让孩子读书。
中考的时候,我应该是正常发挥,大概全校前10名。考我们县里的高中,没问题。但是想读市重点高中,那只能花钱买了,重点高中给我们镇初中就1个名额,也就是说你考了第一名,才可能不用额外花钱。1994年,我老爹找亲戚借了4000元借读费,让我进了重点高中读书。现在回头想想,我的父母还是非常有眼光的,非常舍得在孩子读书上面投资。那时候的4000元,少说也值现在的10万元,没钱,借钱让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。我那时候真的是年少无知,根本没有考虑到父母的能力以及父母的艰辛。我只知道我要读重点高中,一句话,就是要读重点高中,县里高中不去读,却不知道这需要父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,只有当我们为人父母,给孩子掏钱上培训班的时候,才能体会父母的不易。
刚进大学报道,我的行李,在武汉火车站被偷了。后面学校的老师捐了衣服,然后给我弄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名额,每月大概有个80元-100元左右。加上家里每月的汇款300元,勉强够吃饭。有几次口袋里面没钱了。大二和女孩子出去玩,口袋就只有10块钱,在武汉去汉正街逛街,10块钱,出门买2瓶水,坐个公交,所剩无几了。回到学校,因为回来太晚了,打车回来,花了25块钱,那是女孩子出的钱。因为没钱,刺激了我的神经,我在思考,该不该谈恋爱。
大二暑假,我找了一份家教,在武汉的朋友们知道,武汉很热的,夏天那长江大桥的温度估计60度以上,我们学校在武昌,找的家教在汉口,中间要穿过长江大桥,而且是正热的时候,下午1点左右坐公交,有一次差点热中暑了,那年夏天,我挣了600块钱。算是自己长这么大,第一次赚这么多钱,给家里每人买了一件衣服。
大学本科毕业后,兜里揣着家里给的800块南下广州,工作不顺,第一个工作干了一个星期就辞职了,好在马上找到了另外一个工作。但是兜里没钱了。新的单位没发工资怎么办。憋着,忍着。新的工作还是工厂,好在包吃包住,不需要花钱。但是洗发水沐浴露总是要买的吧。因为第一次工作干的太短了,工资也没发,发了也没多少钱。新的工作工资还没发,钱花光了。后面和一个一起入职新工厂的别的部门的同事,借了20元,买了洗发水沐浴露,算是读过了尴尬的没钱时光。那时候肚里没有油水,开始去工厂,一顿饭都是要吃2碗米饭的,后面肚里有油水了,一顿才减到吃一碗米饭。
本来这份工作很好,包吃包住,加班后1个月能有2400元,那时候是2002年,算是高工资,至少是工厂里面的高工资。但是我想着青春年少,还有斗志,还想继续考研。主要可能还是感觉工厂太偏僻了,不是非常理想的工作环境。手里有1万块的时候,我犹豫了几个月,终于还是迈出了辞职的一步。当时工厂的领导特意给我叫到会议室说,让我不要辞职,在工厂一样可以复习,周六日给你报个加班,但是实际没事干,白让你领钱。我因为阅历的原因,没有听领导的话。果断辞职一心回武汉考研。
1万块,2003年那会儿,在武汉应该还是值钱的。但是还没到研究生录取,我还是给花完了。后面到了研究生复试阶段。还是工厂的女同事救济了我2次800元,解我燃眉之急。等到研究生录取,尘埃落定。我又去女同事所在的工厂,短期干了3个月多,挣了1万块左右,算是研究生学费有着落了。研究生时期,生活其实不算苦。学校补贴一月250元,我导师一个月给我400元,我在学校实验室有工作,算勤工俭学性质,这样一个月加起来有个650元,这是2004年-2007年那会儿的事儿。
研究生在北京读的,是个211,但是我自己混了3年,也不能说是混,但是的确没有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面去。也可能当时失去了方向。毕业后错过了几个好的工作机会,后面有些沉沦。落魄的时候,去北京看了东三环的地下室,就差住地下室了,后面还是找了个400元的单间,在南五环分钟寺,度过了低调落魄的大半年时光。这中间找妹妹借钱,找同学借宿,总之混的太惨了,我甚至不想回忆这段时光,没有抑郁,人还活着,真是奇迹,其实应该是抑郁了。研究生毕业,至少2年,工作没有定下来,是断断续续的工作,不顺,失业。本来2008年,同学介绍的单位很好,房地产行业,一月工资也不少,可惜2008年裁员裁掉了,一个部门只留了一个部门经理。后面从事过物业管理,教育培训,房地产施工保温销售,总之都没赚到钱。
直到结婚后,结婚的前面2年还是没钱,我老婆看上我,可能只是看上我的硕士学历,她估计认为至少还是个硕士,没准儿可以依靠,但是就当时来说,真的是一穷二白,手里可能是有个2万多块钱,结的婚,要啥没啥,房子没有,车子没有。婚姻的前面2年,在北京甚至租不起一套2700元1月的房子。当时一个洗衣机还是刷的信用卡分期的半年。后面在环京买的房子,物业通知收房,但是没有钱去收房,拖了好久,老婆单位拖欠的工资发了后,才去收的新房。
一直到儿子出生,2013年,日子才稍微好点儿,这一年我大概35岁左右,本科毕业11年,硕士毕业6年。收入稍微好点儿,但是其实是以透支身体作为代价的,曾经有半年每天都是半夜3点睡觉,早上10点起来再接着干活。慢慢的才把过去的欠款还清,我们当时租不起北京的房子,是亲戚给付的房租,后面有钱了,才给亲戚钱。我老爹大概是在60岁,才还清他自己的一些欠款,他的一些欠款其实全部是我读书结婚欠下的。虽然总数没有多少欠款,但是我老爹奋斗了一辈子,在他60岁的时候,才还清他一身截止到60岁的欠款,可以想象穷日子有多难。
2013年后,我从来没在半夜12点以前睡过觉,2个孩子,一个家庭就靠一个人上班,然后在一线城市奋斗,你说难不难。农村的孩子,要想在城里安家,尤其是一线城市站稳,在一线城市有车有房,其实是需要3代人的努力的。大家为啥对中科院博士比较感兴趣,因为他跳跃了一代,他父母那代根基太弱了,按理说他父母如果是县城做点小生意的,有钱给孩子在深圳这种城市付个首付,他自己月供,才可能在深圳活下去。他直接通过自己的努力,跳过了父母这代,这种跨越是非常难的。
写到最后,过去的苦,其实并不见得是苦,比如屋漏偏逢连夜雨,我们都遇到过,家里的房子瓦片漏雨,上面下大雨,室内下小雨,如果漏雨的地方刚好在床上,只能用个盆接着,或者用塑料盖住,我妈曾经因为上房检查瓦片漏雨,差点摔了。但是风雨过后必有彩虹,我们还是要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,只是农村的孩子,一步一步往前走,真的不容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