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过自己,放过别人,放过一切的不愉快

放过自己,放过别人,放过一切的不愉快。

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,人生不过几万天,何必为过去的错误决定耿耿于怀。况且这个错误,可能是你自己认为的错误决定,可能本身某个决定在当时已经是最优的决定。情况已经发生改变,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评判过去的某一个决定。

记住,一定不要在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,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懊恼,那属于精神内耗。把时间拉长,可能有些事情就是命中注定,事情可能就是这样安排和发生的,我们应该坦然的接受和面对,而不是一味的自己和自己较劲,自己和自己找不愉快。

都是成年人,千万不要去抱怨,千万不要去推卸责任,抱怨能改变什么吗?除了把自己的心情搞的一团糟糕以外,抱怨一无是处。冷静下来,好好想一想,真的一切都是别人的误导,导致你做的选择吗?别人的意见,其实也仅仅是参考,最终做决定的一定是我们自己。既然事情是我们自己做的,为什么要把抱怨怪罪到别人身上呢?

坦然接受不完美的自己,坦然接纳自己的不成熟,坦然会过去的自己所作所为买单,人,才可能成长。不然,一直陷在死胡同里面出不来!

上面写于2023年3月29日零点半。

下面写于今天2023.4.1中午12点半。

抱怨,其实是普通人的通病,我也经常抱怨,以前的毛病,总喜欢指责,其实跟我生活在一起,也是有压力的。但是后面我改了一些,万事先从自身找原因,不要把责任都推给别人。错了就是错了,首先,姿态要端正,我们要从内心承认是自己错了。然后第二步,才会去纠正自己。你连自己正视自己的错误的勇气都没有,谈什么改正?与其抱怨生活,不如愉快的享受当下,外面的阳光如此美好,怎么就不能照进你幽暗的心灵呢?一定要打开心扉,让更多的美好填充自己。

我们不能忽视暗示的力量,如果你每天起来,念叨几遍,今天天气真不错,即使外面天气不咋地,但是你念叨一下,今天天气真不错,天天都是正面的暗示,相由心生,运随心转,结局肯定会好过天天是负面的暗示。

我的原生家庭,我无法改变,原生家庭有抑郁根基,开始我认为是贫穷导致的,现在我认为不是穷,因为就算衣食不愁了,他/她不开心还是不开心。比如我老爹,他认为他过去吃了很多苦,现在生活好了,一个男人,他无端的会掉眼泪,这个我无法帮助到他。 比如我妈,前几天打电话,打着打着,又哭了,我妈也是有委屈的,她只能通过哭去释放。我妈这个不是抑郁,她本身话多,在村里总喜欢找人说话排解。 我老爹是真抑郁,很多话宁愿憋在心里,然后自己和自己生闷气。2个老人都没读过书,他们/她们遇到问题,通过哭,通过生闷气解决,可以理解,毕竟读书少,不知道怎么去化解。

但是接受过教育读过书的人,抑郁,我就无法理解。[其实多年前,失业裁员,我按说也抑郁过,只是我后面自己排解了,这个过程,只能通过自己去调节,外人的帮助真的非常有限,需要自己开悟。知道抑郁是咋回事,然后能走出来,就是另外一片天空。]实在不行,我们多去找几本书,多换位思考一下,主动去解开心中的心结,很多问题按说就想通了,为啥要钻牛角尖,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?老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,你的付出终究会有回报,你没有发展成你想象的样子,可能努力不够,可能某个时间点时机没到,也可能本身你对你的要求过高,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,只要你努力过,问心无愧,不愧对自己的良心,不要如此沮丧。过去吃了很多的苦,好像老天不开眼,好像命运为啥对你不公,本身这就是考验,没有过去的苦,能有今日的收获?

更多的时候,我们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。父母生养了我们,我们一辈子应该感恩父母,虽然有时候父母的言语有些过激,虽然有时候父母打了我们,比如我,我小时候就跪了很多砖头,我们不能说小时候父母对我们某个地方没照顾到我们,就怀恨父母。父母是我们最应该报恩的人,我们有今天的成就,只有自己做了父母,可能才能体会父母的一片心意。老师教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,初中我学习那么好,一样被老师体罚,老师扔粉笔头给我,老师罚我站教室角落,老师打我巴掌,老师揪我耳朵,老师单独叫我到阳台训话,我现在更多的时候是感激老师,老师如果不在意你,老师根本不用管你,老师为啥要费心的去管教一个不是自己亲人的人呢?

内心更多的是感激,感谢,感谢这么多年来遇到的人,不管是对你好的人,还是对你不好的人,都心存感激,心存善意。把抱怨的种子从内心根除,我相信生活会过的愉快一些。

由农村孩子到中科院博士,再想想自己也是农村孩子到北京211硕士

最近几天,农村的孩子一路读到中科院计算机博士,然后博士毕业有一份好的工作,激起了很多农村学子的共鸣。虽然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,取得了很大的成就。但是总的来说,我们并不富裕。包括我们现在的70后80后,很多其实也是农村出来的。敢说出自己曾经贫穷的,其实现在混的还不错,要不然说自己穷,还真有点儿不好意思。中科院博士吃过的苦,主要还是家底儿太薄了,穷点儿不怕,只要父母在,孩子的心灵会有个依靠。

今天的主题,就是忆苦思甜,回忆下曾经的穷。

我本身是生于1978年腊月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我们其实是生活在美好的时代。我们的父辈,真叫穷。听我老爹说了他小时候的事儿,我老爹是生于1955年,他是怎么个穷呢?我老爹小学1年级,家里一把火,把家烧光了,那时候我老爹才8岁,晚上他步行20多里地,去找亲戚借钱,是我奶奶让我老爹去借钱的,我老爹是家里的长子,走了20多里地,钱没借到,房子烧了没地方住,怎么办。后面我奶奶哭了很多次,找到村里干部救济,勉强把土房子盖起来了。我儿时有记忆开始,我们住的就是土房子,那种窑洞的拱形门,但是不是窑洞。

我老爹小时候其实很聪明,听人家说算数什么的,比算盘算的还快。但是家里火灾,穷,没钱读书,只读到了小学1年级。和我老爹同龄的人,家里如果条件好的,如果多读了几年书的,在他们那个年代,混的都不错。我们虽然是农村的,但还是有几个县城的,镇上的亲戚。这些亲戚因为读书识字,工作相对较好,在县里镇里岗位不错。

我妈更不用说了,压根就没上过学,大字不识一个,可能会写自己的名字,三个字,但是我妈记忆力不错,关于记忆力,我可能遗传了我妈的好记性。吃的方面,我老爹说,小时候看人家吃蚕豆,吐的壳儿,真恨不得捡起来吃,说明我老爹那个时代,吃的方面也很匮乏。

前面交代我父母的背景,是想让大家知道我出生的一个大概情况,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诞生了。那个时候,大家其实都没有钱。贫富差距要说大的话,其实也挺大。比如80年代,我们村里开拖拉机的也可能是万元户。那时候我们村十几户人家,看电视都去他家看,因为就他家有电视,看上海滩什么的,都是在有电视的这家院子里看的。后面又过了几年,一直到我上小学,90年左右,我们家估计才看上电视,那12寸的黑白电视,是县里的亲戚淘汰下来的电视。一直到初中高中,电视可能换成14寸的,17寸的,还是一样县里亲戚淘汰的电视。

那时候钱从哪里来呢,农民,也就靠家里养几个鸡,生几个蛋,去镇上市场卖下,能卖几个钱呢。印象中,我上小学了,会算数了,可能是1年级,总之我算的也不太准。一次我妈上街去卖鸡蛋,非要喊上我,我妈因为没上过学,怕算错了,带上我壮壮胆,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我在鸡蛋篮子旁边,站在我妈身旁,用心的算着几个鸡蛋几个钱的样子。

后面我读初中后,老爹老妈学会了油炸果子,每年快过年的时候,寒冬腊月,熬夜油炸好这些果子,第二天上街去卖,能赚些学费。我懂事后也曾经和父母一起上街卖过油炸果子。心酸的是,一年生意特别好,好像那年赚了2000多,但是其中收到400元的假币。不过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辛苦是辛苦,现在依然能回想起一家人,在飘着雪花的冬夜,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。

如果单纯的是农村种地的,我想我的父母是无法供应2个孩子读书的,我是大学,我妹是中专。后面我老爹找到一个赚钱的方法,就是去废品回收点按斤买回来白纸等这种人家单位不要的,然后回家按本装订好,然后再卖给初中高中的学生,学生学习是需要草稿纸的,类似赚个整买零卖的差价。大概是从我初中一直卖到我大学毕业。其中辛苦可想而知。而且有的学校是不让外人进去卖东西的,经常遭到白眼和驱赶。我的父母就是为了给他儿子女儿挣点儿学费,太不容易了。有时候我老妈自己一个人也去卖草稿纸,她自己甚至不会算账,收多钱全凭学生们自觉给钱。

好在我读书的那时候学费不贵,1年级好像是1块钱学费,小学1年级到6年级,好像没怎么花钱。初中那时候我记得好像是1个星期给5块钱的零花钱。高中大概有个200元的开销。大学是1998年上的大学,大学大概是1个月300元的开销,到大三大四开销大了,可能300元不够用。但是就是这300元,当时家里供应其实有些吃力的。邮局的工作人员曾经问我老爹,为啥不一次多寄点钱给儿子用,我老爹苦笑,没有啊,如果有,也不用按月去镇上邮局给我寄钱了,在此特别感谢家里父母的支持,在用钱方面,只要家里有,真没亏待过我。邻居家的孩子,曾经因为几块钱的学费交不起,后面辍学了,我的父母就算手头紧张,也不会让孩子为难,就算借,也要让孩子读书。

中考的时候,我应该是正常发挥,大概全校前10名。考我们县里的高中,没问题。但是想读市重点高中,那只能花钱买了,重点高中给我们镇初中就1个名额,也就是说你考了第一名,才可能不用额外花钱。1994年,我老爹找亲戚借了4000元借读费,让我进了重点高中读书。现在回头想想,我的父母还是非常有眼光的,非常舍得在孩子读书上面投资。那时候的4000元,少说也值现在的10万元,没钱,借钱让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。我那时候真的是年少无知,根本没有考虑到父母的能力以及父母的艰辛。我只知道我要读重点高中,一句话,就是要读重点高中,县里高中不去读,却不知道这需要父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,只有当我们为人父母,给孩子掏钱上培训班的时候,才能体会父母的不易。

刚进大学报道,我的行李,在武汉火车站被偷了。后面学校的老师捐了衣服,然后给我弄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名额,每月大概有个80元-100元左右。加上家里每月的汇款300元,勉强够吃饭。有几次口袋里面没钱了。大二和女孩子出去玩,口袋就只有10块钱,在武汉去汉正街逛街,10块钱,出门买2瓶水,坐个公交,所剩无几了。回到学校,因为回来太晚了,打车回来,花了25块钱,那是女孩子出的钱。因为没钱,刺激了我的神经,我在思考,该不该谈恋爱。

大二暑假,我找了一份家教,在武汉的朋友们知道,武汉很热的,夏天那长江大桥的温度估计60度以上,我们学校在武昌,找的家教在汉口,中间要穿过长江大桥,而且是正热的时候,下午1点左右坐公交,有一次差点热中暑了,那年夏天,我挣了600块钱。算是自己长这么大,第一次赚这么多钱,给家里每人买了一件衣服。

大学本科毕业后,兜里揣着家里给的800块南下广州,工作不顺,第一个工作干了一个星期就辞职了,好在马上找到了另外一个工作。但是兜里没钱了。新的单位没发工资怎么办。憋着,忍着。新的工作还是工厂,好在包吃包住,不需要花钱。但是洗发水沐浴露总是要买的吧。因为第一次工作干的太短了,工资也没发,发了也没多少钱。新的工作工资还没发,钱花光了。后面和一个一起入职新工厂的别的部门的同事,借了20元,买了洗发水沐浴露,算是读过了尴尬的没钱时光。那时候肚里没有油水,开始去工厂,一顿饭都是要吃2碗米饭的,后面肚里有油水了,一顿才减到吃一碗米饭。

本来这份工作很好,包吃包住,加班后1个月能有2400元,那时候是2002年,算是高工资,至少是工厂里面的高工资。但是我想着青春年少,还有斗志,还想继续考研。主要可能还是感觉工厂太偏僻了,不是非常理想的工作环境。手里有1万块的时候,我犹豫了几个月,终于还是迈出了辞职的一步。当时工厂的领导特意给我叫到会议室说,让我不要辞职,在工厂一样可以复习,周六日给你报个加班,但是实际没事干,白让你领钱。我因为阅历的原因,没有听领导的话。果断辞职一心回武汉考研。

1万块,2003年那会儿,在武汉应该还是值钱的。但是还没到研究生录取,我还是给花完了。后面到了研究生复试阶段。还是工厂的女同事救济了我2次800元,解我燃眉之急。等到研究生录取,尘埃落定。我又去女同事所在的工厂,短期干了3个月多,挣了1万块左右,算是研究生学费有着落了。研究生时期,生活其实不算苦。学校补贴一月250元,我导师一个月给我400元,我在学校实验室有工作,算勤工俭学性质,这样一个月加起来有个650元,这是2004年-2007年那会儿的事儿。

研究生在北京读的,是个211,但是我自己混了3年,也不能说是混,但是的确没有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面去。也可能当时失去了方向。毕业后错过了几个好的工作机会,后面有些沉沦。落魄的时候,去北京看了东三环的地下室,就差住地下室了,后面还是找了个400元的单间,在南五环分钟寺,度过了低调落魄的大半年时光。这中间找妹妹借钱,找同学借宿,总之混的太惨了,我甚至不想回忆这段时光,没有抑郁,人还活着,真是奇迹,其实应该是抑郁了。研究生毕业,至少2年,工作没有定下来,是断断续续的工作,不顺,失业。本来2008年,同学介绍的单位很好,房地产行业,一月工资也不少,可惜2008年裁员裁掉了,一个部门只留了一个部门经理。后面从事过物业管理,教育培训,房地产施工保温销售,总之都没赚到钱。

直到结婚后,结婚的前面2年还是没钱,我老婆看上我,可能只是看上我的硕士学历,她估计认为至少还是个硕士,没准儿可以依靠,但是就当时来说,真的是一穷二白,手里可能是有个2万多块钱,结的婚,要啥没啥,房子没有,车子没有。婚姻的前面2年,在北京甚至租不起一套2700元1月的房子。当时一个洗衣机还是刷的信用卡分期的半年。后面在环京买的房子,物业通知收房,但是没有钱去收房,拖了好久,老婆单位拖欠的工资发了后,才去收的新房。

一直到儿子出生,2013年,日子才稍微好点儿,这一年我大概35岁左右,本科毕业11年,硕士毕业6年。收入稍微好点儿,但是其实是以透支身体作为代价的,曾经有半年每天都是半夜3点睡觉,早上10点起来再接着干活。慢慢的才把过去的欠款还清,我们当时租不起北京的房子,是亲戚给付的房租,后面有钱了,才给亲戚钱。我老爹大概是在60岁,才还清他自己的一些欠款,他的一些欠款其实全部是我读书结婚欠下的。虽然总数没有多少欠款,但是我老爹奋斗了一辈子,在他60岁的时候,才还清他一身截止到60岁的欠款,可以想象穷日子有多难。

2013年后,我从来没在半夜12点以前睡过觉,2个孩子,一个家庭就靠一个人上班,然后在一线城市奋斗,你说难不难。农村的孩子,要想在城里安家,尤其是一线城市站稳,在一线城市有车有房,其实是需要3代人的努力的。大家为啥对中科院博士比较感兴趣,因为他跳跃了一代,他父母那代根基太弱了,按理说他父母如果是县城做点小生意的,有钱给孩子在深圳这种城市付个首付,他自己月供,才可能在深圳活下去。他直接通过自己的努力,跳过了父母这代,这种跨越是非常难的。

写到最后,过去的苦,其实并不见得是苦,比如屋漏偏逢连夜雨,我们都遇到过,家里的房子瓦片漏雨,上面下大雨,室内下小雨,如果漏雨的地方刚好在床上,只能用个盆接着,或者用塑料盖住,我妈曾经因为上房检查瓦片漏雨,差点摔了。但是风雨过后必有彩虹,我们还是要坚信生活会越来越好,只是农村的孩子,一步一步往前走,真的不容易。

农村的孩子要不要一路读到博士

其实我的观点是不建议农村的孩子,一路读到博士的,主要原因当然是一个字:穷。当然也有个例,那就是你认为你特别适合读书,而且认准了一个方向,也喜欢上学,也适应长期没钱的状态,而且不在乎世人的庸俗的看法。毕竟我们都是凡人,我们要在适合的年龄结婚生子,读硕士博士其实更适合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差的孩子,没有生活的压力,只求更上一层楼。

但是说上面一段话的时候,耳边又有另外一个声音,那就是万一我一路读到底,后面发财了呢。但是这种概率比较小。同龄人在工作,在赚钱,你在闷头读书,这个风险其实很高的。万一方向不对,这个机会成本还是非常高的。我们的父母等得了吗?你的父母看着别的小伙伴,该成家的成家了,赚钱的赚钱了,然后再看看你自己,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,真的很难坚持读下去的。除了早熟的一些人,在学校已经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很多人我想还是在工作中不断的锤炼自己,不断的提升,不断的改变,适应社会的发展。至少我在学校期间是浑浑噩噩的,虽然也在折腾,但是就没想过赚钱的事儿,搞的家里压力非常大。

回想下2002年我在广州郊区从化工厂上班,工作1年,不想干了,犹豫了几下,还是辞职去武汉,回学校周边租了一个房子,专门去备考。那时候征询家里的意见,我老爹的意见就是,别读书了,农村的孩子,家长盼星星盼月亮的,好不容易盼到你一个月能赚个2000块钱了。第一要务,其实是要把欠账给还了,虽然也没多少欠款,但是欠着别人,总是不好的。我记得刚工作的第一年的过年,手里存了2000块,是直接拿去还账了。在我大三的时候,我老爹其实是支持我考研的,但是我大三的时候,真不想读书了。后面是随大流,一个班30来个人,其中有大概1半的同学说要考研,其中也有我一个。本科机械,但是工程制图玩不转,异想天开的想跨专业考研,在大一的时候,我在图书馆闭门造车,做各种自我暗示的测评,说我适合学企业管理。然后大四考研的时候,还真有勇气报考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企业管理。没考上是必然的,因为方法不对。

考研没考上,只能就业了。2002年那时候其实南下找的工作还是不错的,第一个工作干了1周,因为说的是1600,结果好像才800还是1200,感觉被欺骗了,倒是给解决广州户口。一周后,去广州人才市场,自己找了个工厂,线路板里面的排名还不错的美资企业,经理是香港人,然后全是大陆人的上万人的工厂,其实真不错,包吃包住,底薪虽然只有1300,但是加完班最多的时候估计有个2800,一个月休息2天的样子。如果一个月休息4天,估计有2400元。不要觉得才2400元,那时候广州天河的商品房估计是6000元1平,也有工厂的同事那时候在广州买房。就这对于农村的家庭来说,其实已经很知足了。毕竟上班能赚钱了,起码自己能养活自己了。家长也看到了希望。常年累月的贫穷,终于舒缓了一口气。

工作了1年,攒了一点儿钱,当我手里有那么1万块的时候,辞掉了工作,说要去考研。家里不支持,其实也有不支持的道理。只是那时候我一根筋,是听不见任何意见的。顾虑的最大原因,可能是万一考不上呢。然后再去找什么样的工作呢?侥幸的是,辞掉了工作,奋战4个月,居然考上了研究生,倒不是说脑子有多好使,完全是方法对路了,走了复习的捷径。

考上了和管理学沾边的专业,管理科学与工程,和我第一年执意要考的企业管理稍微有点儿差别。这个真是培养的是复合人才,只是我们学艺不精,其实也不能怪我们和教授们,怪只怪学的这个东西太杂了,然后毕业了就业其实还是有点难度的。管理科学与工程,横跨好几个学科,管理学,企业管理,项目管理,工程管理,经济学,数学,运筹学,计算机。同学们的本科专业也是五花八门,有本科本来就是企业管理的,会计的,也有物流管理的,机械的,数学的,经济的,计算机的,通信的,总之确实是个大杂烩。如果就知识面扩展来说,当然多多益善的。问题出在就业上面,毕业后傻眼了,我们的工作虽然可能随便挑一个高中生,给他培训几个月,他足以胜任本科硕士的工作,但是因为每年毕业这么多大学生,就业单位可选余地大,就业单位特别挑人,他会考虑你专业的连贯性。好像你啥都会点儿,你啥都不精,那企业真不敢要你。你看我本科机械,硕士管理,2个万精油,加起来就是不知所措,别说企业不敢要你,你自己都会犯迷糊。很多研究生的同学,其实找工作,还是靠本科专业。现在已经步入不惑之年,从事计算机相关。如果没有计算机网络,我还真想象不到,我到底适合干啥。

虽然我高考也不顺,也考了2次。但那都不是事儿。真正的不顺,其实是硕士毕业后。找不到方向啊。求职找了那么多单位,除了有几个大型企业垂青以外,但是年少无知,我拒绝了这些现在回头看很好的企业。然后瞎猫子逮了个死老鼠,本来没有路,自己走了一条路。其中艰辛,估计只有同行知道。

黄博士说的苦,其实读书阶段的苦,不算苦,除了没钱,生活困苦以外,至少精神还是富裕的。当然黄博士这个在年少时期,失去亲人,精神方面的打击是巨大的,能顺利读到博士,实属奇迹。我初中一个女同学,中考比我多考了5分,上的省邮电中专,没读高中,原因就是单亲家庭。我也来自农村,现在回头想想以前的日子,还是挺幸福的,也可能当时根本不觉得苦。比如我小学5年级,开始住宿生活,3天还是2天回一次家,那时候睡学校的木架子床,但是并不妨碍大家愉快的玩耍,我们经常在床上打闹,翻跟头儿。现在我依稀清晰的记得,在宿舍昏黄的灯光下,我在做着习题练习册。5年级6年级在另外一个镇上,大概10几里地,要跨过河沟,翻过山,多数情况下都是走路步行,几个小伙伴一起,一路玩,一路疯,遇到下雨天,可能到校了,学校已经上了2个小时课了。有一次我记得雨后河沟里面水好大,几个小伙伴挽着手过河,我感觉差点要被水冲走了。有一次河面结冰,有些胆大的孩子在冰面上行走,回头想想万一冰破裂了呢。

从小学5年级开始住宿生活,其实早已适应了带菜带米过集体生活。初中也是住宿,一个星期回一次家。高中是一个月回一次家,大学是半年回一次家。有些城里的同学,其实是到了大学阶段,有的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,才开始过我们那时候小学5年级开始的集体宿舍生活。倒不是说集体生活有多苦,相对来说,有条件的话,肯定家里舒服一些。我们那时候,学校上晚自习,是要点煤油灯的,煤油灯也是从家里带去的。五六年级那时候学校经常缺电,晚自习遇到没电的情况,那煤油灯点起来,昏黄的油灯下学习的场景,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不算苦,有时候停电,班主任还特意在讲台上读报纸打发下时光。因为当时就是这个条件,你周围的同学都是这个条件。反而现在回味起来,满脸的幸福。

相对来说,我学习还算刻苦的,尤其是小学阶段比较刻苦。比如小学1年级2年级,那时候学习差,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怎么办,点着蜡烛也要把作业写完。家长催了好几遍,睡吧,就是不睡,要把作业写完。记得二年级,一次去异地河南走亲戚,请了1个星期的假,我生怕学习拉下了,回来后返校。我把看门的师傅吓了一大跳,因为我到校太早了,别人8点到校的,我可能6点多还是7点就到校了,天还没完全亮,一个小不点儿,站在铁大门旁边,然后看门师傅发现了,我进到校园,然后再到教室门口等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也有接近1里的乡间下路,我那么小,中间还要经过水塘,我是如何做到一个人那么早到校的呢。小时候上学特别积极,天没亮就催我妈起来给我做饭,我要上学。初中的时候,离校8里地左右,家里没有自行车,磨了父母好久,家里卖了一车棉花,然后换了一辆自行车。高中其实生活不差,大学生活也勉强过得去,除了没钱谈恋爱以外,别的还好,当然这中间有父母竭尽全力的支撑。那时候家里供2个孩子读书,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,确实很难。后面我上了大学,妹妹上了中专没读高中,原因就是没钱,是怕2个大学生供不起。

黄博士的成功,其实是非常幸运的,最重要的是选对了一个方向,而且认准了计算机这个方向,这中间没有跨专业,而且是应用学科,不是文科,然后刚好赶上了计算机就业收入还不错的时机。而且中间没有经过就业阶段,直接硕博连读,等于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,其实是没有耽误的。但是这中间,要承受长期没钱的压力。他是孤儿,反而可能减少了家庭施加的压力。我们那时候估计听父母说的没钱,耳朵估计起茧子了。青春期的思想压力,可能比现在不惑的年龄思想压力更大。

再说说报考专业,你说20几年前的农村家长,知道报考什么专业?我当然更不知道报考啥专业了,我县城有个表哥,好像是大我一岁,他报考的全部是机械设计,那到我这了,我也是报考的清一色的机械设计。好像也不全是,我记得我报考了师范,没考上,后面调剂到可选的机械设计了,估计我机械设计专业填的多。结果悲剧了,我的语文数学英语可能比较好,物理化学一般,机械制图我看起来就发憷,头晕。我感觉我记忆力有遗传天赋,不过到了大学我才发现我记忆力不错,但是创造力肯定差很多。可能适合学文科。但是如果学文科的话,更悲剧了,就业难。那大学读出来如果收入不多,村里人会笑话的。

我们其实不应该只看到少数成功的例子,还有一些,可能还在苦苦挣扎中。尤其是文科的硕士,文科的博士,同样是上了20年左右的学。有的可能毕业就是失业。有的可能毕业收入可观。这就要问,我们上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?现实的说,你要成家,你要生活,生活水平要保持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,最终还是要通过就业获得报酬,实现价值。我们不能赤裸裸的说,我读书上学就是为了将来发大财。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,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,选择什么样的专业,自己适合什么专业,然后开足马力去钻研她,尽量的在某个领域做到专家级别。当然我们的大学本科教育,是大众教育,是打基础的阶段,在本科阶段,不可能钻研那么精。如果刚进大学的专业搞错了,我们一定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去投入最大的时间,在硕士博士阶段不能再错了。

写到最好,其实我自己也是自相矛盾的,农村的孩子如果不一路读到博士,中间还想再继续深造,其实很难了。比如我去年,我老二读幼儿园,读的大学幼儿园,我突发奇想,要不要我去读个博士,然后在高校工作?但是想想估计算了,读了博士又如何?读出来直接退休了,略表尴尬。要读书,还是要趁早,我当年辞掉工作去考研,最朴素的想法是刚毕业,学过的东西还没完全忘记,想趁热打铁,一鼓作气,再考一次。不然后面再捡起来复习,难度估计更大,比如工作个3-5年,有积蓄了,但是没有考研的想法了。

深圳房地产7·15调控的一点点思考

疫情期间,深圳房价居然涨了,很多人看不懂,我也看不懂,只能跟随大节奏,买买买。真正享受到房价升值红利的,其实是2014年以前在深圳买房的人群,等于国家免费送了几百w,比中彩票还兴奋。后面买房的人,多多少少有点高位接盘的味道。房价如果持续上涨,就算我在深圳有房,我也是看衰深圳的。你的房价这么高,但是你的教育,医疗资源根本不匹配。房价高的弊病太多了,就说一点,外面的人才一看房价这么高,吓都吓跑了,为什么要来深圳?来了深圳,一辈子也买不起一个房子,就算买得起,也是蜗居。外地200平的大平层住着不舒服吗?外地独栋别墅住着不香吗?

深圳房地产调控,这几天挺火的。不管政策怎么变,只要房子和教育资源捆绑在一起,就算高位接盘,也必须很多人去接盘。试问,你孩子要不要读书?有句宣传语,来了就是深圳人。那是大错特错。深圳需要的是高收入群体,直接落深户,然后3-5年内能在深圳买房,能在深圳活下去的人。

首先来了深圳,户口办下来,不算深圳人的。等你在深圳买房后,勉强算深圳人吧。我这虽然在深圳呆了6年,其实呆的是个假深圳,原因是隔深圳市中心太远了,快速路加上一段收费高速路,自驾不堵车大概1小时多点能到。1小时多的车程代表的是教育,医疗资源的差距。就这么偏远的地方,挨着大亚湾的地方,目前教育资源已经有紧张的苗头了,也可能市区还没这么紧张,这几年因为房价暴涨,很多买不起市内的,被迫分流到龙岗坪山。

现在咱们来看看房子和教育资源的捆绑:

幼儿园的入园入学,把人分三六九等:
深户,本区户口,本区房产,1等人;
深户,别区户口,本区房产,2等人;
非深户,本区有房,3等人。
深户,本区户口,本区租房,4等人;

幼儿园是甩锅模式,不纳入义务教育阶段,也就是说,不管你在深圳呆了多少年,你孩子如果不能就近上公立幼儿园,那是没人管的,你爱去哪儿凉快就去哪儿呆着。今年是二孩家庭上幼儿园的高峰期,目前局部片区,大概只能解决1类家长的孩子就近上公立幼儿园。

再说下小学入学,把人分三流就等:
深户,本区户口,本区房产,1等人;
深户,别区户口,本区房产,2等人;
深户,本区户口,本区租房,3等人;
非深户,本区有房,4等人。

小学因为这两年扩建,去年能满足6类生源上学,今年大概是能满足前面4类人的小学入学问题。等未来三年,2孩家庭上小学,那是否能满足所有4类家庭孩子上小学,也是未知数。

游戏规则把人分成几类,是没有问题的,是为了分流。但是深圳,起码应该努力做到让深户或者在深圳买房的群体不焦虑,保障这前面4类人群的孩子幼儿园/小学上学问题。要不,你呆着深圳有什么意义?户口落深圳了,孩子无法上学,在深圳买房了,孩子无法上学,难道就是为了呆着深圳多看几眼蓝天白云?

中考/高考,呆在深圳的孩子,多少孩子能上高中,多少孩子能上大学,多少比率的孩子能上重点大学,孩子还小,没有特意去关注这个数字。最近的新闻也听说了,好几个地方新建高中,有的甚至修建到了深圳第11区深汕合作区,这背后其实也透露出了深圳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。

驳:最理想的生活应该是35岁赚到养老的钱,40岁以后一定要回归家庭

我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下,大概率事件是25-35这个阶段,赚不到钱。

我自己是大学毕业后,24-35,几乎是1分钱也没存下。

能在35岁以前赚到养老的钱,那是中了彩票的感觉。

男人,通常是结婚后,稳定下来后,有责任感后,财运才会增加。

我感觉理想的生活,45岁,在一线城市有一套房,还清房贷。

有房有车,老婆孩子全部齐了,然后45岁后开始做人生的减法。

做减法不是说退休了,是不要这么高效拼命的工作。

比如以前一天工作16小时的,45岁后只工作4-8小时。

赚钱已经不是首要任务,边玩边赚钱,玩玩打打顺便把钱赚了。

然后生活质量还不下降,除了工作,还有诗和远方。

这是比较接近现实的理想生活。

我就是这么规划的。

上面是我回复深圳之家的一段评论,为什么会有那么一个标题,说35岁以前什么都搞定了,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。毕竟生活是残酷的,大多数的人生是一地鸡毛的,想象的非常美好,现实不尽人意。走寻常路的人生,35岁,大学毕业12年。混的不好的,跳槽跳槽,跳槽到没有单位要。混的好的,可能在一个企业站住脚,成为一个公司的小主管。就这也想35岁退休了?大多数人奋斗到45岁也无法退休。45岁,上有老下有小,正是顶梁柱,内心其实已经在不断的说,扛不住了,但是现实还是要接着扛下去。放眼望去,45岁这个年龄,父母是不是身体也大不如前了,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也亮红灯了,结婚晚的孩子还在上小学,结婚早的,孩子大学毕业,做到洒脱,其实很难。一直努力搬砖,才是正经。